冀、津、吉二省一市行——曾经的京畿重地,以“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命名的保定城阅读:2921/33
相关目的地:保定
出发时间:2007-09-13
出行天数:17 天
人均:46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2952133.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据说燕国都城就建在
保定
境内,二千多年的光阴早把它打磨得无影无踪。而
保定
之名始于元朝,取义是“保卫元朝大
都安
定”之意。
保定
与
北京
相伴而生,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
到古城
保定
寻访历史遗迹,保存最好、名气最大的当属清代直隶总督署。直隶总督署位于
保定
市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
直隶总督署之所以让我感兴趣,不仅是保存完好的衙署,还有曾在衙署大堂坐镇的那些历史风云人物。这座衙署从雍正二年起一直到清朝消亡的宣统三年,经历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咸丰
、同治、光绪、宣统八个皇帝历时187年,在这里当过总督的前后有74人。直隶地处京畿重地,天子脚下,直隶总督的交椅非朝廷重臣莫属,位高权重号称疆臣领袖。我耳熟能详的有乾隆朝宰相刘罗锅,还有近代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这几个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权倾朝野,在大清朝的历史舞台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一座总督署,半部清史写照。
游完
白洋淀
,回到
保定
城区,已经是下午2点了,我马不停蹄的直奔堪称清代省府第一衙的直隶总督署。来到繁华的裕华路上,一眼就望见矗立在大街上的古衙署,高高的灰色围墙,宽敞的黑色大门,看上去够威严。
总督署大门、仪门、大堂院
买过门票我踏上衙署台阶,大门坐北朝南,黑色三开间,大门上
方正
中悬挂一块匾额,写着“直隶总督部院”六个大字,白底黑字显得庄严肃穆,“直隶总督部院”是清代对直隶总督署的官称。再看两侧,挂有一副黑底金字抱柱联:
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
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
这是后人所题写的追怀清代直隶总督为政得失的一副怀述联。
直隶总督署
上联写清代直隶省的地理位置,“北吞大漠”是指直隶省北部西起
多伦
若尔直隶厅、
东至
赤峰
直隶州的
内蒙古
广阔地带,直接与广袤的沙漠相连接;“南亘黄河”直隶省疆界南至
河南
兰封县,黄河贯穿南境,下句“九水”是指直隶境内众多河流;“五洲称雄”指直隶的地势在北方是称雄的,“西岳东瀛”中的“岳”指
太行山
等山脉,“瀛”是指渤海,直隶省西据
太行山
,东临渤海湾,可谓一京师的天然屏障。
直隶总督署
下联写直隶总督曾国藩、李鸿章的为官政绩。“内修吏治”是指曾国藩、李鸿章二人在任期对直隶吏治等方面的有效整饬,曾国藩以“治河、饬吏、练兵”为三大要政,在不到两年的任期内,对直隶吏治大力整顿,撰写《直隶清讼事宜十条》清理直隶狱讼;刊发《劝诫浅语十六条》作为官吏处理公务的准则。“外肄戎兵”李鸿章在任上创建了我国军事史上第一支北洋舰队,具有划时代意义。“旁兼三口通商”指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衔,是同治九年(1870年)从李鸿章开始,直隶总督权力具有了全国性质,李鸿章也因此权倾一时。“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曾国藩、李鸿章早就建立了师生关系,曾国藩称誉弟子为“伟器”,李鸿章敬佩其师如“神圣”。曾国藩自同治九年调任两江后,由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并且任职长达25年之久。李鸿章督直后,仍不忘这种师生关系,“亦趋亦步”地追随曾国藩。
直隶总督署
虽然走过了二百多年的悠悠岁月,如今的直隶总督署依然保留着原始古朴的建筑风貌。步入总督署大门,是一个大院落,东西两侧各有一过墙门通往东西两路。沿甬道往北是仪门,据说当年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总督是要到仪门外相迎的,宾主从仪门而入共进大堂。仪门上有“威抚畿疆”的匾额,两边的楹柱上听说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题写的楹联:
昔为畿辅,今控严疆,观政得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
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
直隶总督署
而品级比总督低的官员,来拜见总督,则按照文东武西的规制,从仪门两侧的便门进入。
直隶总督署
过了仪门,进入的院落就是大堂院,大堂院正中是甬道,在甬道左右有许多高大的古树,分别是侧柏、桧柏和国槐,它们栽种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这些桧柏和国槐,不仅是总督署活的历史,也是
保定
历史见证,可以追溯到总督署的前身。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的前身可上溯至元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顺天路改
保定
路,总管府治中周孟勘修建了“
宣化
堂”,这便是直隶总督署的最早前身。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北方后,改
保定
路为
保定
府,知府衙署设在元朝的
宣化
堂。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定都燕京,
保定
靠近京师,地理位置日渐重要,
大宁
都司署移至
保定
,
保定
府署改为
大宁
都司署,府衙在原址以东约三十步另行修建。
直隶总督署
入清以后,继续置
大宁
都司,衙署也依旧。康熙八年(1669年),
大宁
都司奉旨裁撤。同时直隶巡抚移驻
保定
,原参将署衙改为巡抚署,
大宁
都司署则改成参将署。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将直隶巡抚改为直隶总督,原巡抚署也升格为直隶总督署,直至清朝灭亡。
直隶总督署
在古树的掩映下,
通道
的正中矗立着一座四柱三间的牌坊,这是“公生明”牌坊,因牌坊正面刻有“公生明”三字而得名。据说这牌坊起源于宋代的戒石坊,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体之本末。
直隶总督署
我从“公生明”牌坊的正面转到背面,见背面上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这是告诫为官者的俸禄取自于民脂民膏,一定要奉公守法,为民做事。否则,即使老百姓好欺负,老天爷也是不会饶恕的。这座牌坊立在甬道之上,正对总督署大堂,对为官者起到一定警戒作用,也是一种官场箴规。
直隶总督署
总督署主体建筑大堂、二堂
从仪门沿甬道向北,便进了总督署大堂,大堂即正堂,这是总督举行重大政务活动和隆重贺典的地方。迎接圣旨、拜发奏折和每年秋审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大小地方衙门里都少不了。总督署大堂是整座衙署里最重要的建筑,五开间,前有抱厦三间,廊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楹联,有皇帝赐直隶总督的御笔,也有曾国藩亲题亲书的一副楹联: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直隶总督署
在大堂明柱上悬挂着几幅联匾。“旗鎮冀北”匾,是乾隆皇帝赐给直隶总督方观承的,方观承是乾隆朝著名的五督臣之一,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任直隶总督一职,在直隶将近20年,仅次于李鸿章。方观承在直隶总督任上,兴农治水,赈济灾民,处理狱讼,每项事情都办得井井有条,起到了保障京畿的作用,因此乾隆赐匾表彰他的突出政绩。
直隶总督署
除此之外,还有两幅对联,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的时候,光绪皇帝和慈禧皇太后御赐的。东侧为慈禧所赐,即:“栋梁华夏资良辅,带励山河锡大年”,上联意思是:你作为栋梁支撑着华夏的江山,是上苍送给朝廷的贤良大臣;下联大意是:要让功臣们的福祥传到子孙万代,即使黄河变得象衣带那样细了,泰山象磨刀石那样小了,也不会改变这种承诺。所赐匾额为“调鼎凝厘”,据历史记载,商代初年的宰相伊尹原来是个奴隶,善调五味,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因此后人便用“调鼎”一词来比喻担任宰相治理国家。“凝”是聚集的意思,“厘”是福的意思,所以“调鼎凝厘”就是“相国添福”。当时李鸿章拥有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相当于古代的宰相。
直隶总督署
西侧为光绪皇帝所赐,即:“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勩富文年”,“卣”是古代一种酒壶,“圭卣”二字引用了《诗经》上一个典故,周宣王命令召虎带兵讨伐当时居住在淮水流域的夷族,临行前周王赏给召虎一只玉勺,一樽香酒,最后召虎打败了夷族,被封为召穆公。上联意思是:李鸿章你享有皇帝赐圭瓒,赏香酒那样的恩宠之荣,你的名望可以与周代的召虎相匹敌。下联意思是:李鸿章你建立了足以刻铭文于钟鼎那样的卓著功勋,你将富有未来极美好的年华。所赐匾额为“钧衡笃祜”,“钧”比喻掌握国政,“衡”比喻权力中枢,两个字合在一起,比喻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笃”是厚的意思,“祜”是福的意思,所以合起来也是“相国添福”。
直隶总督署
大堂正中陈列一面屏风,上面绘有仙鹤、潮水和初升的太阳,取“一品当朝”的谐音。在屏风上面悬挂着一块写着“恪恭首牧”的匾额,这是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赐给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直隶总督唐执玉的牌匾。唐执玉在雍正七年至雍正九年在直隶任职,他以“将勤补拙,以俭养廉”为座右铭,以“厚民生,澄吏治”为己任,治理河道、减轻民众负担,政绩十分突出。清政府每年给他的养廉银,他只用十分之三、四,其余全部上交国库,同时教育子孙不许贪图钱财。由于他一生勤俭,雍正九年死在总督任上时,竟然没有钱来装殓遗体,最后在他的后任总督顾琮的带领下,由直隶省的众官员捐资才将他的遗体装殓,运回原籍安葬。另外,唐执玉还直接参与了直隶总督署修建的全过程,他也因此成为在这里办公的第一任总督。雍正所赐的“恪恭首牧”匾额,以后历任总督都无一例外地将它悬挂在大堂上,以表示对自己为官起一种警戒的作用。
直隶总督署
大堂上还陈列着总督出巡、视察民情时的依仗,总督出巡时声势浩大,仪仗队由74人组成,包括:青旗八面、飞虎旗、杏黄旗、青扇、兵拳、雁翎刀、兽剑、黄金棍、桐棍、皮槊每样一对。旗枪四只,回避、肃静牌各两个。
直隶总督署
除此之外,还有万民伞,万民伞上书写“万民感戴”四字,是老百姓送给直隶总督的,以表达老百姓的感激之情。这两把伞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治理
白洋淀
有功,
高阳
、
安新
、任邱、
雄县
的士绅所赠送。在清代,地方官出巡时,一定要带上万民伞,以表示自己是受老百姓爱戴拥护的好官。
直隶总督署
大堂之后即是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不足之意。总督署二堂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或复审案件的地方。据曾国藩在同治八年任总督时的日记记载:在署内处理公务每五天会审一次,名曰“衙门期”,均在二堂进行。
直隶总督署
在二堂楹柱上,有一幅曾国藩所题写的对联:“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斯民当火热水深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这副对联是对属下的劝诫联,是作为晚清重臣对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的深深忧虑,也是封疆大吏力图通过整饬吏治改变清王朝命运的一种向往。
直隶总督署
在二堂内上悬“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硬木雕的三扇座屏,座屏中间雕有麒麟图案,两侧雕有团鹤各一只。麒麟为武一品官衔的象征,鹤则代表文一品,此屏风包含了直隶总督既管军事又管民政,是直隶省最高军政长官的象征。
直隶总督署
屏风前的公案桌上摆放着笔筒、黑红砚台等办公用品。公案桌两侧各放三把椅子,是总督复审案件时以供藩司、臬司及有关府道官员会审时坐用。
直隶总督署
在二堂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间暖阁,称启事厅和议事厅,东侧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前与幕僚议事的地方,也是总督上堂前更衣休息的场所。西侧启事厅是署内幕僚和书吏为总督复审案件时查找或整理案卷的场所,也是为总督平时处理一般公务代笔行文的地方。
直隶总督署
总督署内宅门、三堂、四堂
转到二堂后面有一道内宅门,过了这道门就是总督署的内宅了。这道门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它把总督署中路建筑分作两部分,前朝后寝,即内宅门之前为总督的办公区,而内宅门之内则是总督署内宅寝居之所。内宅门平时有门丁把守,署内外人员无事不得入内。
直隶总督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