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三峡行记:涪陵-丰都-奉节-瞿塘峡-巫山-巫峡-巴东-秭归-三峡大坝阅读:2087/6
相关目的地:三峡
出发时间:2023-06-17
出行天数:8 天
人均:38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300957.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我是从
重庆
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
涪陵
的。那是1996年8月底一个炎热而明亮的夜晚——长江上空星斗闪烁,漆黑的水面却映不出微弱的点点星光。学校派来的小车载着我们,以码头为起点,蜿蜒行进在窄小的街道上。星光下,这座城市不断向后掠去,显得陌生而又迷离。
——彼得·海斯勒《江城》
【涪 陵】
中午时分落地
重庆
,天气阴沉。
好几年前我曾一个人暴走过这座山城。所以这次便不想再入游人拥挤的城区,从机场提了车就直接往西而去。这一次的目的地都是
重庆
市下的区县:
大足
、
涪陵
、
武隆
、
丰都
,然后沿长江,我将顺流而下。
第一站先去
涪陵
。
涪陵
这个地名,因为榨菜而让人有所耳闻,虽然很多人可能都念不对它的读音:fu ling。但我对
涪陵
更早的印象,来源于何伟(彼得·海斯勒)笔下的《江城》,他的“
中国
纪实”三部曲的第一部,记录了作者1996—1998年间生活、工作在这座长江边小城的所见所感。
涪陵
虽是长江边一座不大起眼的小城,但历史却十分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巴人居住于此。东周末年(周赧王七年,前308)即开始置县,称枳县。
东晋
永和
二年(346),毁于战乱的枳县县城被东迁至乌江东岸,而在乌江的西岸侨置
涪陵
郡,这是“
涪陵
”二字最早作为地名出现。
涪陵
涪陵
,沿着长江边拔地而起的高楼
《江城》书中有一节专门写了“
白鹤梁
”,那时还在“提议”阶段的
白鹤梁
水下博物院,已在2009年落成。我这次主要为此而来。
白鹤梁
,是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约15米的巨型石梁。它位于
涪陵
城北的长江江心,因过去经常有白鹤停于其上而得名。
涪陵
原
白鹤梁
位于长江中的示意图
在漫长历史中,大多数时候,
白鹤梁
都隐没在长江水中,只有在冬春之际的枯水期,它才露出水面一截。每当那会儿,人们便可搭一小舢板,划到
白鹤梁
上。
“今天,长江的水位比一千二百三十四年前的仲冬时节高出了两英寸。……在一千二百三十四年间只高出了两英寸。”何伟在书里这么写道。
他一定是登上了石梁,在江水拍起的浪花间,找到了梁上那尾写着“石鱼”两字的线雕石鱼。
1200多年来,长江的枯水水位线就这样只在某一高度上下浮动。而那一尾口衔莲花的“石鱼”,其眼睛就是水位的标尺(原有一前一后两尾石鱼,另一尾因水蚀剥落,几不可见)。
没有确切的记录表明它雕于何年,但在石梁上所能见到的年代最早的题刻——北宋开宝四年(971)的《谢昌瑜题记》中,这么记录着:“唐
广德
元年春二月(763年3月)次岁甲辰,江水退,石鱼出见,下去水四尺。问古老,咸云:江水退,石鱼见,即年丰稔。时刺史州团练使郑令奎记……“由此推测,这尾作为标尺的石鱼的镌刻年代不晚于唐
广德
元年(763)。
此后的1200多年,生活在
涪陵
长江畔的先人们以这尾石鱼为参照,在石梁上记录着石鱼出水的年份,以及当年最低水位与石鱼的距离等信息。
“石鱼见,即年丰稔”,好几段题刻都有类似的表达。这似乎是古人掌握了江水的脾性后得到的经验总结——当石鱼露出水面,就说明枯年到头了,预示着来年的好收成。
涪陵
古人将“石鱼”眼睛作为观测长江枯水水位的独特标尺。每当江水枯落、石鱼出水后,通过观察鱼眼与水位线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江水的枯落程度
文保调研统计显示,
白鹤梁
上有题刻165段,共三万余字,另有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石梁。
长江水的涨落周期,以石刻的形式在
涪陵
保留传续了下来。
白鹤梁
因而被视作最古老的水文站。
涪陵
网图
白鹤梁
老照片
而此刻当我来到这里时,
从江
面上已再寻不到
白鹤梁
。
三峡
库区蓄水后,
白鹤梁
永没水下。
然而幸运的是,人们现在依然可以亲眼看见
白鹤梁
上的古老题刻。在
三峡
工程动工之前,作为
三峡
沿岸最重要的历史遗址之一,
白鹤梁
题刻的保护备受重视,各种方案被提出、论证,最终“原址保护”“无压容器”的方案被选用。
“无压容器”是指在
白鹤梁
(碑刻集中的中段)外建一个椭圆形的钢筋混凝土保护体将其罩住,并在保护体内注入经过过滤的清澈江水,以达到保护体内外的水压平衡。同时亦可阻断江水对石梁的冲刷侵蚀以及往来船只对石梁的撞击。
与此同时,一条沿着石梁题刻区的参观廊道与两道通往保护体的交通廊道也修建起来,参观者可乘坐廊道内的扶梯进入38米的水下,透过廊道壁上的圆形舷窗,观看原址的
白鹤梁
题刻。
2009年,工程历时七年的
白鹤梁
水下博物馆落成,是为世
界首
座遗址类水下博物馆。
涪陵
白鹤梁
水下博物馆(地面陈列馆)
只是我运气实在不佳,出行第一站就铩羽而归——因受长江汛期影响,水下参观区目前不开放。我无缘得见
白鹤梁
题刻。
在门口和保安大叔闲聊,大叔抱怨说,一年多前一艘游轮撞到了保护体,而导致现在汛期江水渗入使水体浑浊——而在事故之前的十来年,水下参观区一直运作良好。
涪陵
白鹤梁
上唯一一尾高浮雕鱼,因为江水冲刷,脱离岩体落入江中,建博物馆时将其打捞上来
博物馆紧挨着长江,我走到江滨步道上,就看到了博物馆背后两道包住扶梯的坡形廊道顺着倾斜的堤岸通向水下。在水下38米处,它们伸入
白鹤梁
的混凝土保护体内。
涪陵
从江
滨游步道上看水下博物馆的水泥廊道
涪陵
堤岸修筑得平整而坚固,陡斜地直插入江水之中。有妇女站在江水的边沿,弯着身子洗衣服;游完泳的人换了干衣服,沿着陡直的石阶往上走。
从江
岸往两侧都是山,山坡
上高
楼拔地而起,山城典型的跌宕错落。
涪陵
涪陵
,长
江南
北
涪陵
涪陵
长江大桥,江东的插旗山
从这里往东走不远,就能到达乌江与长江的汇流处。汛期长江水色浑浊,而来自南方的乌江碧绿清澈,两相泾渭分明。
我从长江边走到乌江边,循着《江城》的记忆,推测哪是插旗山,哪又是北山坪。
三峡
完成蓄水后,
涪陵
的长江水面大约上升了40米,江面宽了一倍左右。20多年来,城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江面上,运沙的、运煤的货船慢悠悠地移动着,偶尔也能见到豪华的雪白的长江游轮打这里经过。但它们同平静的江面一样,依旧是静默寂然的,没有喧嚣,也不繁忙。
涪陵
人的生活也静,缓慢,从容,不急不躁。如同此时的江水,看起来那么的波澜不惊。
涪陵
涪陵
乌江大桥与长江大桥
涪陵
乌江,《江城》所记的当时的
涪陵
师专是在江对岸的山上
【丰 都】
沿着乌江,可从
涪陵
到
武隆
。顺路去了一趟
武隆
喀斯特的天坑地缝。
从
武隆
山上,绕了两小时慌兮兮的全是弯道的山路——专程为了来
丰都
。想来看看这个传说中总是被当作“鬼城”的地方,是否真如传说那样。
当然,在夜晚迎接我的,是和大部分县城一样的热火朝天的夜宵馆子和灯火明亮的新街道。
丰都
从
丰都
新城
眺望长江和对岸的名山,清晨江上烟波浩渺
丰都
丰都
新县
城和远处的长江
新的主城区在长
江南
岸,是江北的老县城被淹没后搬迁过来的。著名的“鬼城”还在北岸。早上我输入“鬼城”后,导航竟把我导到了北岸一处荒凉的停车场,周围的房子大都破败,早已被废弃的样子。
过了
丰都
长江二桥来到江北后,明显感觉到这一侧的萧条,房子大都是上世纪的风格,旧旧的;海拔低处的老平房更破些,已经渺无人迹。
丰都
丰都
长江北岸
唯一热闹的恐怕只有
临江
的鬼城景区了——我重新输入“
丰都
鬼城名山景区”后,导航终于把我带到了正确的位置。
九点半前后正是长江游船抵达
丰都
的时间,游客服务中心前宽阔的广场上,不断涌入一支支人数极多的团队,嘈杂喧腾地排列着,等待导游带领他们游览“鬼城”。
丰都
鬼城名山景区,不知为何被幕布挡住脸孔的玉帝
丰都
修了一半的鬼城城门
丰都
停靠
丰都
长江边的游轮
四五层高的白色大游船泊靠在长江岸边。游客们上山去鬼城了,船上的工作人员难得清闲,也下到江边休息、聊天。
隔着宽阔的江面,对岸林立的高楼即是
丰都
新县
城。只是今天江上雾气浓重,迷迷茫茫,一切如置云雾之中。而曾经的
丰都
老县城,一个游船的工作人员指给我看,位于现如今已长成一片绿草地的河滩下。
丰都
我对名山上的仿古建筑并无兴趣(唯一一处明代建筑奈何桥在修缮中)。看过了长江与城市,便已心愿达成,遂往下一个目的地去了。
丰都
丰都
长江二桥
【奉 节】
最初我计划顺长江而行,
丰都
的下一站是
奉节
。但是现在过江已没有渡船,在网上也没查到从
丰都
县至
奉节
县的客车(后来当地人告诉我是有客车的),所以回到
重庆
坐高铁去
奉节
。
正好赶上了高铁站的末班公交车。车里挤满了人,空气中逐渐充斥夏天的燥热。有学生模样的青年,拖着大行李箱,应该是考完试放暑假了。
我曾听我一个
奉节
的朋友说起,多年前她在
上海
上学,每年寒暑假前都要费尽心思去搞一张
上海
到
宜昌
的火车票。到
宜昌
后,坐船回
奉节
,那是上水,要坐一个夜。带床铺的舱,春运时节几个人给一张床,拥挤的旅客、许久未换的被褥散发出的气味,混杂着柴油未充分燃烧的味道,对忍耐力的考验不亚于春运的火车。
那时没有高速更没有高铁,去
重庆
也坐船,时间更长,要两个夜晚。
虽然现在从高铁站进城里得半个小时,但相比过去,
重庆
到
奉节
,坐高铁连两小时都不用。
奉节
夜色里的长江
抵达
奉节
城里已近深夜,第一眼看见夜色中的长江,水面漆黑一片,对岸山上有细微的灯火,如同星光点点;大桥的塔柱的影子,模模糊糊;只见停靠江边的几艘游轮,霓虹通明,成为漆黑夜幕中醒目的亮点。
一如我在
丰都
感受到的静谧、悄然。好似行船的马达都关上了,只被江流裹挟着随波漂去。
隔了这么多年,我终于来到了“朝辞彩云间”的白帝城。这一座古老的城,一座被长江水和诗意浸润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