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十年》62:哈尔滨,你的故事在道里还是道外阅读:1044/10
相关目的地:哈尔滨
出发时间:2022-12-28
出行天数:2 天
人均:600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3985020.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序
想对自己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从2011到2021。
也不算是“突然”,从想法的酝酿到今天的落笔,也有一年了吧,以前“不敢写”,没底气,现在敢写,但说不清哪来的底气。
为什么从2011开始?细想,或许真正意义上,我是从那一年开始了“自我探索”——背包旅行。一晃十年,所以说这一次首先是对过去的总结、肯定和告别。
然后另一个想法就是:调整好状态,开启下一个十年。不敢说2021是一个分水岭,但至少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我的心态,从“出去”到“归来”。
关于这个“十年”怎么写?我的确犯了难,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整理完1个T硬盘后,对着十年的图片和视频,总算理清了一条路:摒弃时间轴线,避免太多分支事件的杂乱无章。采用“城市回顾”的单点介绍,然后数十个城市串起我的足迹,我的十年。
而每个城市里,又有着一个“十年”。城市里的“那人、那山、那笑脸”都将是我的情感重点。
零
记得小时候看过家人一张老照片,背景是一座很气派的“洋葱头”教堂,当时就对这个地方留下印象。长大后得知:它便是远在
哈尔滨
的索菲亚教堂,地处
中国
北端,去一趟不容易,特别是冬天,嘎嘎冷。
一
粗略一算,过去十年,到过
哈尔滨
不下5次,除了春天外,它的夏秋冬,都有幸见过。
去干什么?当然是旅行,
哈尔滨
和大
西北
的
兰州
有些相像,来
东北
黑龙江
旅游,
哈尔滨
是必经的中转站。人们从全国各地飞来,落地,然后奔向各自目的地。所以
哈尔滨
这座城市多数就成了背景和背影。
其实这种错过是一种遗憾,
哈尔滨
的城市价值远比我们想象的沉甸和久远,不要被它沧桑的外表“欺骗”,它的身体内藏着一个很大的世界。
道里的中央大街,想必很多人都去过,这也是我们外地人来
哈尔滨
的打卡地之一。若是在
哈尔滨
的时间不长,那么中央大街极有可能就是
哈尔滨
的全部记忆。
我喜欢晚上的中央大街,特别是那种华灯初上的感觉。似乎唯有夜幕下才能感知到整个历史的回荡,不禁想起一部影视作品《夜幕下的
哈尔滨
》,老一辈人都知道,那些发生在
哈尔滨
的激荡岁月。
冬天的中央大街又好过夏天。虽然有点冷,但“冷”不正是我们来
哈尔滨
的原因吗,冰封之下,
哈尔滨
才会有我们想要的味道,口中呼出的白气里才会全是满足和尽兴。
关于中央大街的味道,我现在印象最深的便是马迭尔冰棍。说来也有趣,大冷天里吃冰棍,而且越吃越香。若不是肚子受不了,排队都愿意买第三根,也顾不上小贵了。
中央大街的味道还有各种西餐,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段位不够,研究不透,朋友请客,才进去吃过一次,地方倒是真好,东西也不错,就是吃不饱,还大贵贵^_^
二
索菲亚教堂位于中央大街所在的道里区,两者离得很近,走着走着就到了。
当从照片走进现实时,这座拜占庭风格的“洋葱头”教堂的确好看。特别是冬季的夜里,在“冷气的不停刺激下”,这座“古堡”的魅力才被彻底激发出来。
某年国庆节,我也来过。当时气温不是很低,所以夜色下直到很晚还人流熙攘。有人在那里支起画摊,给过往游客作画,画的也真不错。
朋友也趴在那里,给远方的朋友寄去明信片,一晃七八年的光景,不知道这些明信片,收到了还是仍在路上。
某年夏天,我也来过,而且步入教堂其内,真可谓叹为观止。没想到“洋葱头”内竟然藏着那么多秘密。近千幅照片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有机会大家尽量走进去看看,也别心疼那几十块钱的门票。不看,真的会以为
哈尔滨
就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小”。
三
哈尔滨
当地朋友曾告诉我:
哈尔滨
开埠之初只有三个城区,南岗、道里区基本是洋人的居住地,只有老道外聚集的是当地居民,包括闯
关东
、做买卖的外地人,所以说老道外才是
哈尔滨
的发源地。
所以这就或许成了我喜欢道外的原因。虽然我根本不了解道外,几条街几条路,都叫什么名字。虽然如今的道外,也有些破败,但也阻止不了我,以及很多人对它的向往。看,灰尘之下,有东西在闪光。
秋天时,我去过道外。当时正好遇到一个类似集市的活动,在某条街上,充分感受了
东北
人的生活热情。变戏法的、耍猴的、演杂技的、演皮影戏的、说相声的、唱大鼓的、说评书的……当然这些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光景^_^
道外,随处可见的那些“黑乎乎”建筑不知道过往做着什么,但肯定风光过,在它们生活的年代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现在老了,短暂沉睡罢了。
为此我特意查了网络资料,当年许多民族资本家都是参照华丽的巴
洛克
建筑,用
中国
传统特色的雕刻饰物对道外的建筑进行改造,这种建筑风格就是我们如今说的“中华巴
洛克
”,印象中的松光电影院或许就是这样的建筑代表。据说它是
哈尔滨
最早的电影院和剧院,上世纪中叶,几乎所有老道外人每周都要来这看电影。院里三轮车集聚,周边的烧烤店也通宵达旦的营业着。
如今的道外,有的地方空置,有的地方“另为他用”,成了当地人的生活民居,处处都有普通人生活的影子,街边小餐馆、理发店、中介、五金杂货铺等。
坦诚说,对我一个外人来讲,这对一座城市的保护是件好事,至少没拆,历史还在延续。但后人做的却远远不够,本应更好的让这份文化记忆重焕生机,而不是任其沿着旧样,日渐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