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天水 秦安 兴国寺 秦安文庙阅读:1277/0
相关目的地:秦安
出发时间:
出行天数: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2136971.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出山谷车北行一个半小时,近百公里外,进入
秦安
县。
秦安
在西周时属秦地,是秦亭的一部分。后名称、治属屡有变化,1157年(金正隆二年)始置
秦安
县。有“羲里娲乡”之称,有大地湾、仰韶、马家窑等文化遗址。今天,这里仍是一个人潮熙攘、热闹活泼的居所。
来
秦安
,是因为这里的
兴国
寺是1996年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
秦安
文庙是2006年第六批国保单位。
秦安
县城在葫芦河东,南北狭长。成纪大道自西而东穿城而过,把县城南北两分。南边似乎是老城区,太白街和
兴国
路居中十字交叉,新华书店就蹲在交叉路上。熟悉1949年后
中国
城市布局的人都知道,新华书店往往是北
方城
市、县城中心点的所在。新华书店东侧,成纪大道、太白街、
兴国
路三条主干道夹住的,就是
兴国
寺。如今,
新建
的
秦安
县博物馆并列在
兴国
寺东侧,成了它的东跨院;寺前广场也被辟为整洁的
秦安
县中心广场。
从
秦安
县博物馆进入,院落整洁,布置有心。有一些展品也不错,主要偏重于新旧石器时期的展品,有文物也有化石,但仿地水平有限。
兴国寺
兴国寺
自东而西,过跨院门进入
兴国
寺。这座始建自唐代的古寺布局奇特,既不是汉地常见的坐北朝南,也不是辽代通用的坐西朝东,而是坐东朝西。这让我想起了佛光寺的布局。或者唐代寺院朝向并没有通行的惯例或者规定;或者当时设计尚有迎合祖师西来之意?
兴国
寺在国保的名录里被列为元代建筑,现存般若殿一般都认为是元至顺年间(1330-1332)建筑。或许元代重建的时候,还保留了唐代的格局吧。从东而西走来,相当于从
兴国
寺的后山墙经过般若殿(主殿)、接引殿(韦驮殿)、天王殿,一路走向山门——金刚殿,是逆向而行的。祖师西来,我等东迎,有趣有趣。
兴国寺
兴国寺
兴国
寺最精华的部分,就是首先遇到的般若殿。般若殿前檐下地面微微抬升。前檐柱粗大低矮浑圆,充满力量感。四面虽然达不到唐代建筑的“出檐深远”,但屋脊比例仍能占到整座建筑的1/3左右,檐角昂扬,韵律优美。从侧面看,侧脚明显,结构稳定有力而不是昂扬之气。能够做到这点,首先多亏了檐下如团花簇出的斗拱。这种斗拱的做法我之前见到的不多。三哥远程讲解,这是鸭嘴昂,是元代比较典型的做法。般若殿每一组斗拱上都是三面出昂,所以每一组斗拱都向倒放的菊花,非常有意思,也非常费工。可同时,整座大殿,前檐柱明显低于其它外柱,所以前檐的斗拱是三下昂六铺作;到两山和后檐就转为两下昂五铺作,通过普拍枋在山面找齐;前檐在柱上做通额找齐将强稳固。所以为了形成现在可以看到的视觉效果,建筑工匠是费了不少心思的。
兴国寺
进入大殿内,彻上露明的做法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座大殿的另一个特点——斜梁。而且斜梁在直接穿出山墙,垫在斗拱和普拍枋这间。这样的做法是省事还是麻烦?是费料还是更稳定?整个屋顶是太重了吗?不知道何人可以解释清楚。回到殿外,大殿铺琉璃花脊,脊上有琉璃脊刹,造型精美而有力。大殿匾额“般若”二字,结实凝重,心稳手稳,很有嚼头。
般若殿西侧的接引殿(韦驮殿)很有意思,正面(西面)单坡单檐硬山布瓦顶,砌砖雕花很有民间热闹的景气;后身却像两个戏楼夹着一座山门。围着它转一圈,看见头猜不到尾,看到尾猜不中头,很象当年被大家笑话的一款前脸象奔驰的吉利的车型,或者是孙猴子早年学艺不精,变成了一个头尾不接的小庙。再前行,金刚殿、天王殿就乏善可陈,尽显明清小家子气了。不过各处细节,还是很有值得玩味的地方的。
出
兴国
寺,跟着导航,
秦安
文庙就在
兴国
路南段路东。
从
兴国
路与太白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向南,
兴国
路还是那条路,但道被两边的商贩挤占地越来越窄,直到南向尽头一座站在红砖地上的三间四柱、重檐歇山牌坊处,一路三分,指向三条类似于步行商业街。说商业街也不对,虽然两旁都是店铺,但来往的都是本地居民,买卖的都是日日所需。车在这里来来回回地挪动,调头不易,找路不便。虽然是此地仅有的两处国保之一,虽然路边赫然高悬着指向
秦安
文庙的路牌,我就是看不到这文庙在哪里。下车问人,问路人、问摊贩、问店家、问
兴国
路东静静的
秦安
县文化馆里的人,一直问到路边警车里的警察,才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按警察叔叔所指寻过去。雨,开始下了下来。
在县文化馆南侧向东,走进一条尽头是学校大铁门的死胡同,路北就是我要找的
秦安
第二处国保——
秦安
文庙。
百度说
秦安
文庙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国保名录上把它归为明清建筑。目前作为文庙,主体建筑保存的还基本完好,仍存有牌坊门、泮池、状元桥、东西庑和大成殿。只是大部分建筑都是清代的风格了。
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千年古柏下的大成殿,虽然没有前廊,但是斗拱和木构的做法与
兴国
寺般若殿的几乎相同。而且因为明柱外露,其木架结构的交接关系看得更清楚。房檐也保持着宋元时期的比例和韵律。难道是明清重修的时候,木架部份还在?或者因为什么机缘,很好的重现了宋元的结构?大殿内梁木彩绘清晰可辨,四壁也努力地补上了壁画。大殿外墙上镶砌两块大的琉璃拼花图案,和其上的梅华窗棂一起,显示出曾经的富贵气象。
院子不大,一眼就能看完。古柏侧廊下可以闲坐。雨无声地飘落下来,在天地间密织了一张网。院外的学校,下课铃声响起,转瞬又安静下来。孩子们还不回家吗?我坐在檐下的长椅上,主殿的匾额并不是通常的“大成殿”三字,而是《中庸》里的“中和位育”。这干旱的
秦安
的雨,真好。读书的地方本应有静气,但多点浩然傲气,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