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海龙屯阅读:726/6
相关目的地:遵义
出发时间:2023-11-26
出行天数:1 天
人均:169RMB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388236.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行前记
海龙屯是
贵州
省这个历史上的荒蛮之地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此行前往
遵义
最大的期待。
无疑,
遵义
最著名最热闹的景区是
遵义
会议旧址,一个平常的周末也会被游人挤得水泄不通。而距离市区稍远贵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海龙屯却鲜有人问津。多少年来就这样静静的藏在大山深处,静待仿古爱好者的造访。
或许也正是因为并非热门景区,海龙屯并未得到大规模复建,依然保留着400多年前被毁坏时的原貌,也难怪甚至有人把它类比成为
中国
的“马丘比丘”。虽然从景观上说和真正的马丘比丘有较大差距,但海龙屯或许也确实是
中国
大地上最接近马丘比丘的地方。
出发
海龙屯位于
遵义
市北部郊区。距离市区大约20km。从市区前往可乘坐旅游2路,但这个车发车间隔较大,大约一到两小时才有一趟。且发车时间经常变动。不太好乘。
11月26日当天,早上8:20从酒店出门,直接打车前往海龙屯。花费50左右。8:45就已抵达游客中心。进入11月的淡季,景区的开门时间推迟到了9点。到了游客中心之后,还在门口等了一段时间才开始售票。
从停车场到游客中心会穿过土司小镇。如今是淡季,再加上到的太早,店铺都还没有开门,一片萧条。
海龙屯门票65,观光车往返35。共计100。观光车单程4km,沿途景色很一般。十分建议乘坐。
我应该算是当天到的最早的一名游客。检完票之后上了观光车,根本没有其他游客同乘,而是和一群在山上工作的员工一起坐车。车程大约15分钟抵达登山入口。
这里便是登山入口处,海龙屯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2015年7月4日,同其他几处土司遗址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
海龙屯土司遗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该遗址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屯上建有九关,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
万安
关、二道关、头道关。
所谓土司制度:是指自秦汉以来在西南地区,包括
遵义
(古称播州)在内的地方,中央王朝一直实行的是“以夷制夷”政策,疆土交给向朝廷称臣纳贡的土官(土司)来统治。
遵义
的杨氏土司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曾三修海龙屯。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酋龙自称皇帝派兵侵占播州。安南都护收复播州。 唐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土司反唐,攻占播州。唐乾符三年(876年),播州杨氏始祖
山西
太原
杨端率兵收复并掌管播州,为保存实力便选中龙崖山屯兵。此处可见,后来的播州土司并非
遵义
本地人士,而是来自
山西
。
此后,播州杨氏一直统领着这一地区,直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杨应龙承袭播州宣慰使职。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后,杨应龙采取两手策略,远交近攻,对上与朝廷修好,与明王朝没有大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还经常得到朝廷的赏赐;对下行使土司特权,激化了播州内部的矛盾。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应龙调集8万役夫工匠、用了4年时间,在其祖先修建的龙崖屯基础上扩建城堡、宫室,筑前后12关,在5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山上围筑坚壁巨垒。建筑物均以千斤巨石砌筑,城门嵌刻关名、城门上营造箭楼、仓库、兵营、水牢于城中,各关之间石墙相连。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杨应龙举兵反明,朝廷急调24万大军分八路进发,于次年攻破海龙屯,
平定
播州,历时114天,史称“平播之役”。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总督李化龙率八路大军平播,四月中旬会师海龙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战就此展开。同年六月初六,海龙屯被攻破,杨应龙自缢。此后,海龙屯被废弃,沦为废墟。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廷在播州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司制,地方军政官吏由中央任命,异地交流使用,宣告了统治播州725年的杨姓世袭土司制度结束,从此也拉开了全国土司地区“改土归流”的帷幕。
铜柱关
从登山口再次检票开始爬山。早上出门匆忙忘了带水,原本以为景区里有卖,谁知到太早,各种小卖部售货机都还没开始营业,好在检票大妈卖了我一瓶她个人的水。足见海龙屯游人之稀少。
整个海龙屯依山而建,从屯下的铜柱关出发,一路沿着东南面陡峭的山路攀爬到平阔的屯顶,相对高差约400米,对我这种缺乏锻炼的人来说,攀登上去也就算中等难度。往返大约4个小时。其中部分路段需走回头路。
如今海龙屯尚未修建索道等设施,今后或许也不会有。
游人步道还是修得不错。
这便是见到的第一座关隘:铜柱关。
从铜柱关到铁柱关爬升不大,两者互为犄角,是进入海龙屯的第一道防线。两座关隘都始建于南宋,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在明代做了加固重建。
登屯古道与东部城墙
从铜柱关到铁柱关,保留有登屯古道,让人得以了解最初的登山路是什么模样。
转弯处还有城墙遗迹。城墙位于海龙屯四周边缘。现存6000米左右,蜿蜒闭合,规模庞大。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扩建。有土筑城墙,有碎石废料堆砌而成的城墙,还有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推测为不同时代的遗物。
歇马台
继续往前是歇马台,是连接上下关口的一个台地,其建筑风格按传统工艺砌筑,东、南、北边缘铺设标准的压面石,台心面铺石幔,又是一军事了望哨。
明万历年间,播州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扩建
龙岩
屯并亲笔书提了
龙岩
屯严禁碑,规定了出入屯者管理制度需“讫帖”。因此这里成了登屯人马在此等待验帖的地方,进屯人等需在此“验帖”方能进入飞虎关。
山路陡峭
三十六步天梯与飞虎关
再往前会出现分叉路,选择左手边更为有趣的三十六步天梯上山。也是整个登山路中最有意思的一段。
天梯长55米,坡度45度,中间踏步宽2.7米,两侧护墙各宽0.8米连接飞虎关。这段爬起来颇为费力,需手脚并用。
天梯终点即是飞虎关,海龙屯的第二层险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前半部分为单
通道
石砌半圆拱顶石结构城门,后部系开凿自然山石而成,关内踏步及其墙壁,均在山体上直接开凿而成。
龙虎大道
穿过飞虎关,后方道路即为龙虎大道。系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一条登屯
通道
,全长292米,宽1.5~4米,主要功能应是作为飞龙关和飞虎关之间藏兵之地。
大道外临悬崖,上筑有女墙,沿山逶迤,下临沟谷,倚崖凿壁而成;内侧凿有排水沟。既凿通了道路,又取得了筑墙和关隘所需石材,可谓一举两得。平播战役后被淹没于地下,1999年重见天日。
通道
岩壁现存当年修建
通道
时留下的钎眼遗迹,这些钎眼遗迹的发现,对研究明代时期播州生产力水平、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状况政治以及军事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历史。
注意:当天去的时候龙虎大道的游人步道正在维修,原则上不对游客开放,但强行走上去也没人拦着。因为没铺脚踏板,实际上很不好走。
飞龙关
龙虎大道走到头,和另一条登山步道汇合之后,上方便是飞龙关,“飞龙关”几个大字应是杨应龙亲笔题写。我个人感觉“飞龙关”是最出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