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一个被外界误解颇深的地方,令人叹为观止的彝族非遗阅读:5996/5
相关目的地:凉山
出发时间:
出行天数:
人均:元
本文来源AI智能发布,来原网址:https://www.mafengwo.cn/i/24369039.html | 马蜂窝,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客服处理删除:724495525#qq.com(#替换@)
凉山,是一个陌生又熟悉地方
记得我在接触摄影不久,一个老师曾对我提起“
凉山
”。他说,如果想要拍摄
中国
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凉山
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那是一个被外界误解颇深的地方,也是一个与你想象中并不一样的地方。
凉山
,这片古老的热土像是掩藏在山川汇聚深处的一块碧玉,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冲击中,逐渐显露出她耀眼的光芒。
凉山
彝族自治州位于
四川
省西南部,拥有复
杂多
样的地貌,高山、盆地、平原、水域一应俱全,生物多样性丰富。彝、汉、藏、回、
蒙古
、纳西等14个世居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一幅广阔天地间、无与伦比的秀美画卷。
随着我在
西昌
、
会理
和昭觉这三个地方进行了短暂的彝族非遗文化的探索后,过往认知中的
凉山
在脑海里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立体起来——
凉山
,并不是一座山。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凉山
彝族的历史和文化探索是此次
凉山
之行的重头戏。
凉山
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开启
凉山
之旅的第一站,它像是一道大门,走进去便走向了历史。这是
中国
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对
凉山
彝族奴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天文、服饰、历法、习俗、婚姻、宗教以及农牧业、手工艺等进行了充分展示,使得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
凉山
过去的奴隶社会、认识彝族社会发展历程。
但如果要真正解读当地彝族社会的传统文化,离不开一个古老而特殊的群体——毕摩。他们是彝族人人敬仰的祭司,也是彝族社会里的大学问家。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彝族毕摩,博物馆对其进行了一个专馆呈现。通过展陈的图片、人物雕塑及部分实物,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到毕摩与彝族之间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
“毕摩”为彝语音译,意指“念诵经文的大师”。他们出现人前时,往往会身穿传统服饰,一手执经文,一手拿法扇,是民间宗教仪式中的主持者。
流传已久的《毕阿史拉则传说》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昭觉——中国彝族服饰之乡
昭觉,是
凉山
彝族自治州“旧州府”所在地,有“
中国
彝族服饰之乡”的美誉。
为了探索彝族服饰的传统之精美,我们走进了
昭觉县
沐恩邸社区彝绣工坊。在这里,我们见识到了
凉山
彝族服饰主要根据彝语北部方言的三种土语差异所形成了三个服饰代表。
以
美姑
、昭觉(部分)等为代表的“义诺”服饰,以越西、
喜德
为代表的“圣乍”服饰,以布拖、
普格
为代表的“所地”服饰。
这三种土语区服饰中,男子着装上的最大差异就是裤脚的大小。但女子的服饰差异明显,其更加色彩,配以不同的帽子和银饰,美得令人忍不住想买一套(
西昌
市的大石板古村落的民族服饰旅拍,吸引了大量游客的追捧)。
但女子的服饰差异明显,其更加色彩,配以不同的帽子和银饰,美得令人忍不住想买一套(
西昌
市的大石板古村落的民族服饰旅拍,吸引了大量游客的追捧)。
据悉,每当火把节等重要节日来临时。彝族女子的盛装出席往往比男子更为隆重。从配饰到色彩....放眼望去宛若是一场盛大的彝族服饰走秀。
“所地”服饰中的配饰中,一把黄伞往往是点睛之笔。
在
西昌
大石板村游览时,许多穿着彝族服饰的游客走到灵鹰寺的橘红墙下时,跟拍摄影师都会让她们撑着一把黄伞。在彝族人眼里,黄色是美丽、光明和珍贵的色彩,是“所地”服饰中的最大的经典符号。
今天的
凉山
彝族服饰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巧妙地将彝族服饰的传统审美融入其中,正所谓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由此走入千家万户,多彩文化“圈粉”世界。
听会理“大号唢呐”,跳彝家 “蹢脚舞”
“大号唢呐”主要分布在
会理
南部关河镇的黑依村、官村。大号高亢雄浑,唢呐清脆嘹亮,两种铜制彝族吹奏乐器一长一短,独具风格,乐声互相交融,相得益彰,构成了一长一短的姊妹器乐。
乐典大都以民间五声调式为基础,间或加入清角音或变宫音,以宫、徴两调为主。其吹奏者都是彝族,曲调多为古朴、典雅、热烈,是本地婚丧嫁娶、热闹助兴、哀挽悼念、烘托场面的砥柱。